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453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541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班牙东部海域的卡萨布兰卡油田发现于1975年1980年晚期投入生产。介绍了该油田的勘探史,描述了该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区域地层、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等。该油田主要由以北东、南西向断层为界的具有五个相互独立高点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潜山圈闭构成上覆中新统页岩盖层其主力油层为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石灰岩和白云岩烃源岩主要含型干酪根总有机碳为石灰岩主要由球粒骨架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泥岩和少量骨架颗粒灰岩构成这些灰岩均因致密胶结而基本损失原始孔隙而绝大多数的白云岩为细晶白云岩原生孔隙微乎其微基质孔隙度仅为5%  相似文献   
99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侏罗统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观察岩心,鉴定普通和铸体薄片,利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油层物性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侏罗统储层孔隙发育特征,认为该区深部构造层物性偏差,特别是火石岭组和沙河子组;但各断陷普遍发育 2~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成岩作用、岩石成分、沉积微相和砂体规模是影响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余文强  杨田  蔡来星  李晓芳  何青 《地质学报》2024,98(4):1211-1228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对揭示该时期盆内的沉积格局、重建古地理及油气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中部永浅1井的47件泥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恢复研究区沙溪庙组沉积期的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Sr/Ba比值、Rb/K2O比值、Ca/Mg比值和Ca/(Ca+Fe)比值指示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整体为淡水环境,但在沙溪庙组一段沉积中、晚期出现了短暂的水体盐度升高;V/(V+Ni)比值、U/Th值、V/Cr比值与Ni/Co比值指示沙溪庙组沉积期整体为间歇暴露的浅水氧化环境,局部为弱氧化或还原环境;C值、CIA值和Rb/Sr比值等指标显示,沙溪庙组沉积期古气候总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但期间发生波动性干旱,在温暖湿润和半干旱—半湿润之间频繁波动。多元地球化学参数为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的古气候演化和区域性古气候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4.
From the Upper Bathonian up to the Tithonian–Berriasian, six main faunas and twelve basic faunal assemblages within them are distinguished in Nepal. The successive faunas show (1) low taxonomic diversity and (2) the dominance of a small number of genera and the subordinate place of the associated taxa.The assemblages include: (1) strictly Tethyan (e.g., Mediterranean or European Tethyan) species and/or genera, very few in number and occurring as isolated individuals or discontinuous faunal horizons; (2) Indo-Malagasian components, some scattered, others with a wide occurrence in the SW Pacific, some as far as Antarctica and/or Patagonia; (3) indigenous genera endemic for the Himalayas and the SW Pacific region. Faunas of the same age for the Sula Islands, Papua-New Guinea,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tarctica and South America are also considered.In spite of common components, the Himalayan faunas contrast with the relatively higher diversity of the Indo-Malagasian faunas. Low diversity and dominance of indigenous genera mean that the faunas extending from the Himalayas to Antarctica and Patagonia represent an actual biogeographical unit, the Indo Pacific (faunas and) Realm.Indo Pacific and Tethyan faunas show a less marked contrast than the Tethyan and Boreal. Transitional or mixed faunas of subaustral type developed in the Indo-Malagasian and Andean regions. This is explained by the absence of a geographical trap comparable to the land-locke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Arctic Basin. The palaeogeography of the Arctic amplified the role of the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these the high latitude seasonal effects are likely to have resulted in environmental instability, controlling trophic resources and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systems, for instance low diversity and high density of the high latitude ammonite faunas.  相似文献   
995.
贺兰山—六盘山地区是研究华北板块西部大地构造背景的关键区域。在研究区内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采集了20件样品,应用全岩分析和ICP-MS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做出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Al2O3/SiO2值介于0.17~0.31之间,平均值为0.25;K2O/Na2O值介于0.77~73.77之间,平均值为9.78;Al2O3 /(Na2O+CaO)值介于0.49~96.00之间,平均值为15.68。上述含量和比值与样品成分成熟度、元素迁移、热液流体影响和风化程度有关。部分元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物源及环境的变化。稀土元素值总和(ΣREE)变化较大(132.16~394.47μg·g-1),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UCC)极为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等特征。结合UCC标准化曲线、La/Yb值、GdN/YbN值、La/Th值和Hf含量,认为直罗组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混杂了少量古老沉积岩和基性岩或者特殊矿物,且后太古界地层提供主要物源。微量元素构造背景判别图揭示研究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的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物源可能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和A-CN-K图反映源岩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但不同区域之间的风化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6.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的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的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的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的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的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红山子晚侏罗世早期火山盆地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缝合带以南、康宝-围场-赤峰-开原断裂带以北的辽源地块,其中赋存铀钼矿床的流纹岩为肉红色流纹岩和灰白色流纹岩。为了查明流纹岩的物质来源和形成的构造背景,本文分析了流纹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流纹岩具有高SiO2、K2O和Fe2O3/FeO值,低Al2O3、CaO和MgO的特征,肉红色流纹岩比灰白色流纹岩的SiO2含量略低、(K2O+Na2O)含量高和Fe2O3/FeO值略高;肉红色流纹岩和灰白色流纹岩均有较高的稀土含量,明显富集轻稀土,显著亏损铕;高场强元素Nb、Ta、Zr、Hf、Ce、Y、Ga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的含量较高,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的含量低且变化较大,具有A1型流纹岩、低Sr-Ba流纹岩和板内拉张构造流纹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较小的(87Sr/86Sr)i、较高的εNdt)、较年轻的TDM2和较低的(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指示流纹岩是源于EMⅠ富集地幔的中元古代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岩浆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肉红色流纹岩和灰白色流纹岩的差异可能与年轻下地壳物质的成分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98.
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的主力油气层,资源潜力巨大;但其探明程度却很低,石油探明程度为17.5%,天然气探明程度仅为3%,油气聚集规律十分复杂。为此,本文应用要素匹配成藏模式(T-CDMS)预测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有利成藏领域。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四大主控因素(区域盖层(C)、优质沉积相(D)、古隆起(M)和烃源岩(S))的控藏地质特征研究,建立了各个主控因素的控藏定量数学模型。将单因素控藏概率加权平均得到功能要素综合控藏概率指数,依据该指数预测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目的层在两个不同成藏期的有利成藏区域。结果表明:侏罗系最有利的成藏区域为陆梁隆起地区、车莫古隆起地区和沙北断阶带地区。经验证已发现的油气藏落入预测区带的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99.
骨架砂体是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要素之一,但其内油气分布常受到砂体内部断层封堵能力与砂体非均质性的影响.在明确区域地层格架与沉积相的基础上,对哈拉阿拉特山东部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及三工河组内发育的骨架砂体进行了展布特征与连通性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砂体宽厚比分析,认为骨架砂体单井厚度在30 m以上时,其在井间可以彼此接触.建立区域连井剖面,发现八道湾组一段、三段及三工河组三段3套骨架砂体规模较大,展布范围广.八道湾组一段作为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分布的主要层段,其内断层产状以及断层成岩封闭作用的差异,是造成油气在骨架砂体内差异性分布的主要原因.该段骨架砂体渗透率与孔隙度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较为明显的东西分区性,中部交接区孔渗性差,油气平面分布与微观非均质性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证明骨架砂体的物性特征也是影响其输导运移油气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青海聚乎更矿区不仅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是全球陆域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首要发现地,同时也是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热点地区,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层位主要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通过对青海聚乎更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地层野外露头、钻孔岩心、测井等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中侏罗世含煤岩系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进行了分析。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岩相古地理进行重建。以钻孔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及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相断面图分析,最终恢复各段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木里组下段岩性主要为细砾岩、含砾粗砂岩及粗砂岩等粗粒岩性,分析认为木里组下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木里组上段随着水体的不断加深,发育形成 了研究区主采的下1、下2煤层,该段主要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同时研究区西南区域发育滨浅湖沉积;江仓组上段沉积时期,水体进一步加深,成煤环境逐渐变差,发育形成多套薄煤层,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西南区域的滨浅湖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江仓组上段是发现水合物的主要层段,其岩性主要以油页岩、暗色泥岩等为主,含有典型的湖泊沉积的瓣鳃类化石,为湖泊沉积。总体上,聚乎更矿区在中侏罗世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的持续变深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